魯政發〔2020〕1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山東省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20年1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山東省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行動計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要求,推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六大行動”,確保到2025年,我省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大突破;到2030年,鄉村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全省半數以上鄉村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鄉村產業平臺構筑行動
(一)“百園千鎮萬村”工程。按照“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思路,縣級圍繞優勢產業,創建100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鄉鎮圍繞區域特色種養業、特色加工業、特色文旅業,創建1000個以上省級農業產業強鎮;村級圍繞傳統手工業、傳統食品業、傳統小商品加工業等,創建10000個以上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通過三級平臺打造,促進縣鄉村聯動發展,輻射帶動鄉村產業興旺。(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畜牧局)
二、鄉村產業融合推進行動
(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培育工程。大力培植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新產業新業態,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冷鏈物流中心,重點支持產品研發、技術創新、設備改造及果蔬鮮切、中央廚房、直供直銷等環節。到2025年,打造省級農產品加工強縣50個、示范企業600家,培育國家級、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40家。(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
(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培育賞花采摘、休閑度假、康養、民俗和體育健身等鄉村旅游業態,重點開展農漁家樂、鄉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養基地建設,創建一批國家休閑農業示范縣、鄉村旅游重點鎮村、休閑農業精品園區和規模適度的田園綜合體。到2025年,鄉村旅游消費收入達到6000億元。(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衛生健康委)
(四)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圍繞特色糧經、園藝、畜牧、水產和林特產品等,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字技術集成應用,建設一批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建好濟南、青島、濰坊智慧農業試驗區。到2025年,實現農產品年網絡零售額1000億元。(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商務廳、省大數據局)
(五)鄉村服務業提升工程。加快發展農機作業及維修、土地托管、信息流通、農資供應、綠色技術、廢棄物利用、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農村生活性服務業。到2025年,評選認定省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示范組織400家,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力爭率先建成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示范省。(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供銷社)
三、鄉村產業綠色發展行動
(六)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深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生態地膜栽培和秸稈高效利用模式及技術,推動廢舊地膜、微灌材料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實現農田灌溉用水總量零增長,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到2025年,全省推廣水肥一體化面積1000萬畝,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
(七)農牧循環發展工程。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持續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推廣廁所糞污好氧發酵等資源化利用技術,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啟動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到2025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平均達到90%以上。(牽頭單位:省畜牧局;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八)農產品質量品牌提升工程。重點打造一批果菜茶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立覆蓋全省的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檢測監管平臺,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三品一標”認證,加大品牌推介和保護力度,推進品牌農產品與市場有效對接,真正實現優質優價。到2025年,全省建成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3500萬畝以上。(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畜牧局)
四、鄉村產業創新驅動行動
(九)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專用品種,壯大一批研發創新、競爭力強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支持青島國際種都建設。到2025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畜禽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水產良種覆蓋率達到60%。(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畜牧局、省農科院)
(十)農技推廣創新工程。培育一批農業“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參與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鄉土產業名品村。到2025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8%。(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農科院)
(十一)重大農業科技項目攻關工程。圍繞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業機械、農地修復等,加強國際技術合作交流,實施重大農業科技項目聯合攻關,研發一批重大科學技術成果。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立健全成果轉化服務機制。(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省農科院)
(十二)農業科技園區提升工程。強化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功能定位和引領作用,持續推動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農業科技園建設,統籌全省農業高校、院所、企業和園區等優勢創新資源,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等集成創新,加快先進成熟技術成果在園區落地轉化,促進園區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升級。(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
五、鄉村產業主體培育行動
(十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和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大力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三級聯創,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示范創建,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基礎設施建設。到2025年,創建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1200家,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穩定在4000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00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達到1000個。(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委組織部、省市場監管局)
(十四)鄉土人才培強工程。圍繞縣域農業產業布局,突出“一縣一品”,編制急需人才目錄,定期集中發布,定向引進人才,制定優惠政策,提升鄉村吸引吸納人才能力。分層分類分模塊培訓職業經理人、青年農場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繼續開展公費農科生招生工作。編制鄉村產業人才開發路線圖,引進海內外適用人才,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業科技人員和“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創新創業,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農村產業帶頭人。到2025年,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穩定在300萬人。(牽頭單位: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六、鄉村產業支撐保障行動
(十五)財政金融支農興農工程。建立鄉村振興財政投入持續增長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按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金融機構應設計差異化金融和服務產品,加大鄉村產業信貸支持。深化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庫建設,每年篩選200個重大涉農項目入庫,農業發展銀行綜合授信600億元以上。(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山東銀保監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東省分行)
(十六)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工程。推動農業保險從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保價格、保收入轉變,制定促進我省特色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助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研究出臺地方特色險種省級獎補政策,實現特色保險“一縣一品”,擴大保險覆蓋面。鼓勵保險機構開展涉農商業保險,形成“政策性保險引導、商業性保險補充”的農業保險格局。支持龍頭企業組織基地農戶統一對接保險、擔保、銀行等金融機構,探索“政企農銀保擔”多位一體的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山東銀保監局)
(十七)農業用地支持保障工程。涉農市、縣(市、區)應統籌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挖潛指標,保障農業項目用地。探索推廣鄉村產業發展“點供”用地模式。建立臺賬和數據庫,利用4年時間全面盤活利用現有閑散土地。深化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鼓勵村集體和農民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通過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依法依規發展民宿、鄉村旅游等業態。(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