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數字山東2020行動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4月3日
(此件公開發布)
數字山東2020行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數字山東發展規劃(2018—2022年)》,持續推進數字山東建設,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加快建設數字政府
(一)推進政務服務“一次辦好”。加快政務服務流程再造,全面推動“一窗受理·一次辦好”改革。推進線上線下政務服務一體化,年底前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全面實現“一網通辦”,“一鏈辦理”集成服務不少于100項。(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省大數據局配合,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大力推廣“愛山東”APP,實現“一部手機走齊魯”。(省大數據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進機關辦事“一次辦好”。加強在線協同辦公、移動辦公、視頻會議系統建設,完善“山東通”APP服務功能,提升網上辦公效率。(省大數據局牽頭)加強組織、機構編制、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全省機關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人員、經費等的綜合管理。(省委編辦、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強化財政業務一體化集中管理,實現指標流、資金流和業務流閉環運行。(省財政廳牽頭)深入推進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辦公用房、公務用車等公有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省機關事務局牽頭)推動檔案電子化建設,建成全省統一的數字檔案管理系統,開展原生電子文件歸檔和電子檔案接收“單套制”試點。(省檔案館牽頭)建設機關事業單位監管考核平臺,年底前選取部分部門(單位)進行試點。(省委編辦、省大數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決策服務數字化。統籌匯聚政府和社會數據資源,開展基于大數據的關聯分析和融合應用。圍繞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在宏觀經濟監測、重大項目監管、營商環境評價等方面建立分析模型,開展監測評估,提升決策服務水平。在應急指揮、治安防控、生態環保、農業畜牧、金融安全、社會信用、化工轉型等領域開展示范應用,強化預測預警。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文體旅游、社會救助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領域開展數據分析應用,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成數字山東全景地圖,形成統一的展示、分析、調度和指揮平臺。(省大數據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基礎支撐一體化。構建“一個平臺、一個號(碼)、一張網絡、一朵云”的支撐體系。完善一體化大數據平臺,推動基礎庫、主題庫、專題庫和通用業務庫“四庫一體”數據資源體系建設。推行“一號通行”,將身份證號碼和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作為唯一標識,實現一次認證“全網通行”。完善電子政務“一張網絡”,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網絡全覆蓋。完善電子政務“一朵云”,優化全省政務云布局,提升云服務層級。完善政務信息系統項目統籌管理機制,實現項目規劃、建設、數據、運維全環節、全要素管理。完善云、網、數、應用一體化安全保障體系,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安全管理工作聯動機制。(省大數據局、省委網信辦、省公安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一)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開展數字經濟企業培育“沃土行動”,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重點扶持小微企業、創業團隊發展。年內孵化100個左右創業團隊,為小微企業培訓萬名技術人員。(省大數據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編制區塊鏈專項規劃,建設省級區塊鏈專業園區。出臺加快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人工智能及芯片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建設布局,推進創新平臺資源開放共享。(省科技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建設智慧農業,力爭年底前建成100個左右的智慧農業應用基地。(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工業制造智慧升級,加快實施“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行動和“個十百”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行動。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啟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萬企萬項”技改工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快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年底前化工園區、重點監控點危險化學品儲罐按標準配備不間斷的信息采集和監測設備。完善對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全過程、全周期、全時段監控設施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應急廳、省交通運輸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快智慧服務業發展,推動開展數字化普惠金融項目,加強公共征信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融資服務信息平臺。加快現代物流智能化改造,支持物流設施智能化升級和共建共享。完善好客山東網全域旅游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電商龍頭企業、電子商務網店,發展新媒體電商和直播電商。(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分別牽頭,省大數據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山東銀保監局、青島銀保監局、山東證監局配合,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大力發展智慧海洋,制定實施山東省智慧海洋發展三年推進計劃。(省海洋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數字產業生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園區建設突破行動,支持建設50個左右省級數字經濟園區。實施數字經濟平臺建設行動,支持建設20個左右省級數字經濟平臺。(省大數據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支持打造“中國算谷”,加快形成“云數智”一體化生態系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重點行業領軍企業構建雙創平臺,引導中小企業參與云設計、網絡協同制造、網絡供應鏈協同等,完善網絡化協同創新體系。(省科技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著力構建數字社會
(一)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分級分類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制定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持續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標準。扎實做好第一批省級試點建設,啟動開展第二批試點工作。(省大數據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社會治理精準化。建設數字“平安山東”,加速匯聚相關信息資源,推動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等系統聯網應用。(省委政法委牽頭,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大數據局等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完善數字化應急指揮,構建空天地感知監測、融合通信、大數據智能決策于一體的指揮救援體系。(省應急廳牽頭)開展公共衛生數據匯聚,建設疫情防控主題信息資源庫,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完善疫情風險研判和預警工具。(省衛生健康委、省大數據局牽頭)推動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加強對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源等數據分析研判。(省生態環境廳牽頭)推動自然資源智慧治理,基本完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省自然資源廳牽頭)構建數字“法治山東”體系,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公共法律服務等信息化建設。(省司法廳牽頭)加快“互聯網+監管”體系建設,推進監管業務數據匯聚共享,推動實現動態監管和即時監督。(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司法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大數據局配合,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公共服務便捷化。完善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信息系統,提升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智能化水平。在工程建設領域推廣應用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系統,實現工資支付全過程監管。推進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年底前實現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可異地經辦業務的“全省通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推動在線教育普適服務,加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快數字校園建設,年底前數字校園建設覆蓋率超過90%。(省教育廳牽頭)推進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提升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數字服務能力。(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發展“互聯網+體育”,開通“15分鐘健身圈”電子地圖。(省體育局牽頭)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加快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檢驗檢查共享授權使用。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建設,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發展。(省衛生健康委,濟南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探索“互聯網+醫?!眲撔聭?,推動醫保電子憑證和移動支付應用。(省醫保局牽頭)全面推行無感化、電子化高速收費和停車收費。(省交通運輸廳牽頭)加快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提升救助效率和精準度。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應用,逐步形成線下線上相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省民政廳牽頭)完善省扶貧開發綜合平臺功能,為脫貧攻堅提供信息化支持。(省扶貧開發辦牽頭)
四、完善數字基礎設施
(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組網部署,年底前全省新開通5G基站4萬個。推動城市千兆寬帶網絡接入和“百兆鄉村”建設,統籌推進移動和固定網絡的IPv6發展。推動智慧廣電網絡建設,建立移動交互廣播電視傳播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廣電局、省大數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促進分布計算、邊緣計算和超級計算協同發展,支持培育和引進全國性、行業性社會化大數據中心。(省發展改革委、省大數據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科技廳分工負責)
(二)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加快基于5G的車聯網示范建設,開展濱萊智能網聯高速公路封閉測試基地建設試點。推動無人港口作業,打造智慧港口。推進京杭運河智慧航道建設,提升內河水運數字化水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水利廳、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積極部署立體化水利監測感知網絡和感知設備,實現涉水信息的動態監測和智能感知。(省水利廳牽頭,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督導檢查、評估評價等工作機制,以工程化方式推動任務落實。開展數字山東發展水平中期評估、數字政府建設年度評估。完善數字山東建設標準體系,啟動大數據發展應用領域地方立法工作。實施“百千萬”大數據專業素養提升工程。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數字山東知名度和影響力。(省大數據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