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農技作物一字〔2025〕3號
各市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農業農機技術推廣、農業綜合服務、農業農村事務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業技術推廣與種業)中心:
黑木耳是我省重要的大宗栽培食用菌。抓好黑木耳生產,對推動鄉村富民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為指導各地切實抓好黑木耳生產管理,我中心聯合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山東省有關崗站專家研究制定了《2025年全省黑木耳生產管理技術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生產實際,認真參照執行。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25年2月25日
2025年全省黑木耳生產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黑木耳是我省重要的大宗栽培食用菌。為指導各地切實抓好黑木耳生產管理,根據我省今年氣候條件和黑木耳生產特點,特制定技術指導意見如下。
一、黑木耳生產管理技術措施
(一)栽培場地與設施
1.栽培場地。出耳場地一般應選擇交通便利、通風良好、光照充足、水源方便、無污染源、無粉塵、排水通暢的地方。
2.栽培設施。可選擇簡易拱棚、鋼架拱棚等設施,配備必要的微噴等噴水設備。耳棚外覆蓋塑料薄膜及遮蔭網,棚內可用磚鋪地面,也可用地布鋪設,確保棚內地面潔凈。露地或林下地栽則選擇地面平坦、環境清潔、生態良好的場所,配備地面微噴管道系統,一般不需搭建膜網棚體。
(二)栽培季節
栽培季節應根據黑木耳生物學特性和栽培區域氣候條件確定。我省主要栽培春耳,一般為露地栽培,也可設施栽培,宜“冬春養菌,春夏出耳”。有專用設施及溫度控制條件的,可進行秋耳栽培,宜“夏秋養菌,秋季出耳”。
(三)菌種選擇
應選擇優質、高產、抗逆性強,菌絲潔白、粗壯,生命力旺盛,無病蟲害感染的適齡菌種。菌種應從正規、有資質的單位購買。
(四)菌種菌包規范化生產
各地要提前統籌謀劃菌包生產管理工作,在黑木耳菌包生產前,指導大型食用菌菌包企業做好生產原料、菌袋、塑料環套等生產物資準備以及有關菌包生產設施設備的配套、維護等工作,同時推進菌包集約化專業化生產,優化生產配方,科學配制原料,徹底殺菌滅菌,嚴格無菌接種,加強科學發菌管理,提升菌包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水平,確保菌包產得出、供得上、質量有保障。
1.原料選擇。一般選用硬質闊葉樹木屑,木屑含水量不超過45%,顆粒大小以0.5~0.8厘米為宜。
2.栽培配方。培養料碳氮比在(100-140):1范圍內適宜黑木耳生產。推薦配方一:木屑81.5%、麩皮15%、豆粉2%、石膏1%、石灰0.5%;配方二:木屑81.5%、麩皮12%、豆粉2%、玉米粉3%、石膏1%、石灰0.5%。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58%~60%為宜。
3.拌料裝袋。拌料時應充分預濕以軟化木屑等原料,三次攪拌時長不低于30分鐘,有利于培養基質混合均勻和提高菌絲生長一致性。裝袋一般采用裝袋機,可采用全自動黑木耳裝袋-窩口一體機裝袋。
4.滅菌。拌料裝袋后要求當天滅菌,防止堆放時間過長引起酸化和雜菌滋生,尤其是秋耳栽培,菌包一定要及時滅菌。常壓滅菌在4小時內升溫至100℃,保持10~15小時;高壓滅菌121℃,保持2.5小時。
5.接種。可使用固體菌種和液體菌種,推薦使用液體菌種進行接種,一般每袋接入液體菌種15~20毫升,接種后使用無菌海綿塞封住接種孔口。
6.菌包培養。整個菌絲培養階段約45~55天。第1~3天,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8℃~30℃,不通風;4~10天,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6℃~28℃,每天通風一次,每次30分鐘;11~15天,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4℃~26℃,每天早晚各通風一次,每次30~60分鐘;15天之后,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0℃~24℃,視情況長期通風。
(五)栽培管理
1.棚室立體吊袋栽培。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棚內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即可陸續將菌包入棚。我省黑木耳春季栽培菌包進棚時間一般為2月下旬或3月上旬,秋耳栽培一般于10月份進棚出耳,視天氣情況可適當后延。
(1)耳棚處理。菌包進棚前對棚室進行悶棚消毒處理,有效殺滅棚內病菌蟲卵。地面鋪磚硬化或者平整處理后,鋪地布封閉防雜草。
(2)菌包處理。選擇發菌成熟菌包,剔除污染破損菌包,入棚前7~10天將菌包培養溫度逐漸降至8℃~10℃,使菌包提前適應棚內環境。
(3)菌包入棚。單棟棚內菌包菌齡要一致,按照實際掛袋數入棚,進棚后防止異常高低溫。棚溫過低時要進行覆蓋保溫,高溫時要及時通風和遮陰降溫。
(4)菌絲復壯。菌包從培養室內移到大棚的過程中,菌絲受到創傷造成菌絲斷裂,應經過7~10天的適溫恢復培養,促進菌絲健壯。
(5)刺孔。刺孔方式多樣,形狀有星形、“1”字形、“十”字形、圓形等,任選一種,采用專用機械刺孔,每個菌袋周身均勻刺孔數量一般180~220個,孔徑0.3~0.5厘米,孔深0.5~1.0厘米。
(6)催芽。刺孔后將菌袋封口朝下放入周轉筐內,擺放于棚內吊袋區域內地面上,不高于3層,上覆黑色薄膜;或刺孔后將菌袋平放于鋪膜地面上,碼4~5層,上蓋草簾。調控環境溫度15℃~23℃,空氣相對濕度80%~90%,遮陰度85%,二氧化碳濃度0.05%~0.15%,進行菌絲恢復和催芽處理。刺孔4~5天后,將周轉筐或菌袋上下位置對倒一次,待刺孔處出現原基即可吊袋。
(7)棚室吊袋。吊袋方式主要采用“雙線掛鉤”方式。每串8個菌袋,下端距離地面20~30厘米,每平方米吊袋70~80袋為宜。
(8)催耳管理。吊袋后2天內不噴水,微通風,使袋與料充分貼合,此后棚內應通過遮陽網遮蔭、給水和通風等措施,集中調控催芽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環境溫度調控在15℃~25℃,空氣相對濕度80%~90%,二氧化碳濃度0.05%~0.1%。在原基發生期應適當加大溫差和光照刺激以誘發原基,在耳芽分化生長期應維持溫度相對穩定,加強通風促進耳芽生長。
(9)出耳管理。管理的技術要點是控溫、增濕、常通風,避免高溫高濕環境造成菌包內雜菌污染和流耳爛耳現象。溫度一般控制在16℃~25℃范圍內,要防止高溫傷菌;空氣相對濕度一般保持在85%左右,做到干濕交替管理。加強通風,防止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產生畸形耳。
2.露地栽培。黑木耳菌包下地擺放時間一般為3月中下旬、夜間最低氣溫穩定在3℃以上。下地后菌絲復壯一周左右,再根據當地氣候適時開口、催芽和出耳。
(1)菌床整理。菌包下地前,及時整理栽培場地,清除地面雜物,根據地形整畦,畦壟一般寬1.1~1.2米,壟溝寬40~50厘米、深15~20厘米,畦壟平整,平整后噴施消毒、除草藥劑,覆蓋帶孔眼的黑膜或地布。
(2)及時刺孔。方法同吊袋栽培。
(3)集中催芽。刺孔后,每間隔一畦壟,將刺孔后的菌袋間距2~3厘米豎立于畦壟上,封口朝下,排放整齊,上覆蓋帶孔眼的白色塑料薄膜,四周壓緊,再覆蓋長2米、寬1.2米、重2~3斤左右的草簾,進行集中催芽。催芽初期,調控薄膜下溫度18℃~25℃,空氣相對濕度60%~70%,保持氧氣充足,促進刺孔處菌絲恢復。3天后,調控環境溫度15℃~25℃,空氣相對濕度80%~90%,二氧化碳濃度0.05%~0.15%,進行催芽處理。
(4)分床排袋。耳芽形成長至0.3~0.5厘米時,及時分床排袋出耳,每平方米擺放20袋左右,每袋間隔10~15厘米,擺放整齊。
(5)出耳管理。分床后采用干濕交替管理方法。要做到干時多噴,濕時少噴,陰天少噴,雨天不噴,高溫天氣少噴,防止濕度過大爛耳或滋生雜菌。噴水時噴至耳片充分吸水展開,覆蓋草簾,再將草簾噴濕,維持草簾下空氣相對濕度80%~95%,一般蓋2天,曬1天。
(六)采后管理
一茬耳采收后,及時清理菌袋上殘留的耳根,清掃場地殘留物,停水2~3天,待菌袋創傷面菌絲恢復后繼續給水進行常規管理,采收第二茬耳,直到全部采收完。
二、病蟲害綜合防控
堅持以環境控制、栽培、物理、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綠色防控原則,實施綜合防控。如選擇抗病品種,保持生產環境清潔衛生,在種植食用菌前對空棚設施或場地環境進行清理消毒防蟲處理,對培養料滅菌要徹底、均勻。在設施內通過懸掛安裝粘蟲板(30×20厘米)、頻振式殺蟲燈(15 W)、黑光燈(20 W~40 W)、設置糖醋液等誘殺害蟲,注意出耳期間禁止使用任何化學藥劑。
三、科學防災減災
黑木耳生長期間正值氣候不穩定、多變季節,高溫、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可能發生,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提前做好應對措施,減輕災害損失。
(一)寒潮應對措施。冬季與早春我省黑木耳生產發菌階段,寒潮可使菌絲體和子實體發育受阻,抗性下降。如遇降溫及降雪等寒潮天氣,要做好保溫,及時修補破損的設施,盡量減少進出設施的次數,以避免熱量損失;注意加溫保溫,溫度過低時如通過爐火加溫的方式保持棚內溫度,須注意加溫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避免濃度過高對菌包和人員造成的不良影響,并做好防火工作。
(二)高溫應對措施。在春耳中末期和秋耳前期出耳階段,可能會遇到異常高溫。如發生高溫天氣,應充分利用黑木耳“干干濕濕、干濕交替”的出耳生長特性,協調利用露地栽培和棚室栽培的給水、遮蔭、通風等設施,盡可能使黑木耳菌包以“耳片脫水干縮”狀態渡過異常高溫期,以減少高溫氣候對黑木耳生長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