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農技作物一字〔2025〕5號
各市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農業農機技術推廣、農業綜合服務、農業農村事務服務、農業技術服務、農業技術推廣與種業)中心:
為切實抓好中藥材全生育期生產管理,持續提升中藥材標準化、規范化、綠色化生產水平,保障中藥材穩定、安全、有效供給,促進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我中心聯合省中草藥產業技術體系、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濟南綜合試驗站研究制定了《2025年全省中藥材全生育期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參照執行。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25年3月4日
2025年全省中藥材全生育期 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為指導各地認真落實中藥材生產關鍵技術,持續提升標準化、規范化、綠色化生產水平,保障中藥材穩定、安全、有效供給,促進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圍繞全省大宗道地藥材、“魯十味”等,結合生產實際,制定本技術指導意見。
一、花類藥材關鍵技術要點
主要品種為金銀花、玫瑰、菊花、紅花等,其中多數為多年生,重點做好基地清理、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等措施。
(一)做好基地清理消殺。早春返青前,對大田進行一次全面消殺及整理,清除田間的枯枝、雜物,并對作業道進行全面消殺處理,減少病害發生。采用大田密植模式的地塊,要及時去除掉弱棵、死棵、病棵,注意保持合理的田間種植密度,提升植株群落內部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單產水平。
(二)做好植株整形修剪。對多年生花類藥材品種,合理的植株形態是提高產量的關鍵因素。以金銀花為例,建議將植株修剪為“傘塔型”或“棒棒糖”型,株高和冠幅應保持在1.3米左右,方便后期管理及采摘。修剪時要疏剪密枝,留足開花母枝。應特別注意,幼齡期金銀花植株(5年齡以內)應選擇在休眠期進行修剪,以促進植株快速生長。
(三)做好田間肥水管理。根據不同品種中藥材生長特點,科學進行肥水管理。花類藥材全生育期內保證“三肥四水”,以提高產量。早春時應及時施用“萌芽肥”,以氮肥為主,建議每畝施用10-20kg,促進植株返青抽芽;開花后應及時施用“花后肥”,以復合肥(15-15-15)為主,建議每畝施用15-30kg,以補充植株的開花消耗,促進營養生長;秋冬季土壤封凍前應及時施用“冬季基肥”,以農家肥及土雜肥為主,建議每畝施用2000-3000kg。結合施肥,做好萌芽水、花前水、花后水、冬前水的澆灌,汛期要注意排澇。
花類中藥材產量形成后,要嚴格按照《中國藥典》(2020年版)及其他相關技術規程要求及時進行采收,防止開花后影響產量和品質。
二、根及根莖類藥材關鍵技術要點
根及根莖類藥材涉及品種多、種植面積大、覆蓋區域廣,是我省中藥材生產的重點。主要分為多年生、當年生兩大類,多年生品種主要為西洋參、黃精、黃芩等,當年生品種主要為丹參、桔梗、山藥、半夏等。重點做好春季播種、保苗,防災減災等工作。
(一)多年生品種抓好春季出苗。春季出苗返青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越冬多年生中藥材的后期長勢。應密切關注早春天氣變化,抓好各項關鍵技術措施落實。例如,3月底至4月初是西洋參出苗返青之時,要適時撤除冬季覆蓋參床上的防寒物,過早易受凍害,過晚影響參苗出土;噴灑硫酸銅等藥劑對畦面和作業道進行全面消殺,待畦面墑情適宜及時松土,增加土壤通氣性,加快地溫回升,促苗出土生長。
(二)當年生品種抓好春播春管。丹參、桔梗等當年生品種的播種要“宜早不宜遲”,盡可能延長植株生育期,提高藥材有效成分含量。播種前要對種子(苗)進行檢查或處理,對預留種要檢查是否有腐爛或發芽現象,對購買的種子(苗)要做好種源鑒定和外觀檢查,避免使用帶病苗、帶蟲苗以及非藥用品種。要對種子(苗)進行篩選或分級,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要時刻關注土壤墑情和氣候變化,適時搶墑種植,有條件的基地建議配套使用水肥一體化,栽種時期應不晚于4月底。推薦使用根段、種苗移栽,起壟覆膜栽培,爭取做到“一播全苗”,提升藥材出苗率及單株鮮重。
(三)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根及根莖類藥材施肥,應“基追結合、基肥為主、追肥為輔”,一次性施足底肥,視植株生長情況適時適量進行追肥。其中,多年生品種需肥量較大,需要每年追肥。例如,西洋參追肥應堅持“氮肥少、磷鉀肥多”的基本規律,根部追施和葉面噴施相結合進行。出苗前,行間開淺溝追肥,建議每平方米施餅肥50g、三元復合肥(15-15-15)50-100g。當年生品種的需肥量較小,應以有機肥為主,搭配施用復合肥。丹參結合春季整地,建議每畝施用農家肥2500kg,磷酸二銨15kg;結合中耕鋤草,視植株長勢,建議每畝適量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丹參、黃芩、黃精、桔梗等品種要注意澆透“蒙頭水”,提高出苗率;遇特別干旱時建議采用移動式噴灌設施進行噴灌,不建議大水漫灌。
(四)抓好夏秋季防災減災。根及根莖類藥材多數不耐澇,應高度關注氣象,做好汛期防澇。暴雨來臨前,檢查疏通排水溝渠,填補找平大田內洼地塊,視雨情提前備好清淤排水設備。暴雨過后,盡快清理作業道及畦面,對大田進行全面消殺,減少病蟲害發生。
三、果實及種子類藥材關鍵技術要點
主要品種包括山楂、瓜蔞、皂角、酸棗仁等,其中大部分品種為木本多年生植物,以其果實或種仁入藥,生產中應突出抓好整形修剪、設施維護、花果管理及水肥管理,注意科學安排采收時間、規范化開展產地初加工及貯藏。
(一)抓好整形修剪。結果數量是果實及種子類藥材產量形成的關鍵,進行整形修剪時應以提高“結果率”為主要目標。對于低齡幼樹,應對骨干枝進行輕剪,促多發枝,擴樹冠;對于初果期幼樹,重點縮剪直立枝,應采取“彎、拐、別、壓”等措施,培養形成結果枝;對于盛果期植株,重點回縮和疏除老舊結果枝,促進形成新的發育枝和結果枝,并使其均勻分布。
(二)抓好設施維護建設。對于瓜蔞等藤本類植株,建議采用棚架式立體種植模式。當莖蔓高度超過30cm時,在植株旁2m處架設水泥立柱,立柱高度應超過1.5m,每個植株附近用竹竿、鐵絲等連接至水泥柱上,引蔓上行。
(三)抓好花果管理。在開花初期或座果初期,視情采取有效的人工干預措施,提高座果率。例如,瓜蔞的花期,適時進行人工授粉,提升授粉率,增加座果率;山楂的盛花初期和幼果膨大期(花后3-4周),葉面噴施赤霉素或硼砂水溶液。噴后座果不理想時,可于盛花期(花量約60%)補噴一次。
(四)抓好水肥管理。果實及種子類藥材種植第一年時應以有機肥為主,結合土地深耕翻,每畝建議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500-1000kg。種植第二年起,在開花前要進行追肥,建議在植株附近開穴或溝,每畝施用三元復合肥20kg。全生育期應注意根據氣候條件,在植株萌芽、花前期、落花后、果實膨大期和土壤封凍前進行澆水。
(五)科學安排采收時間。科學的采收時間對果實及種子類藥材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過早采收,易導致藥效成分積累不足,藥材質量不合格;過晚采收,易導致藥材變質,對后續加工及貯藏帶來不利影響。例如,酸棗應在9-10月,果實完全變紅后進行采收,用竹竿或機械打落收撿,杜絕“搶青”等不科學的采收行為。
(六)規范化開展產地初加工。果實類藥材收貨后易發生腐敗、變質、走油等現象,影響藥材的質量及商品性,應及時進行規范化產地初加工,保障藥材質量。例如,瓜蔞采收后,建議采用隧道式烘干機或烘房進行低溫干燥處理,不建議自然晾曬,防止瓜蔞藥材出現霉點及黑斑;山楂采收后應用切藥機切片,及時烘干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