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農技作物一字〔2025〕6號
各市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農業農機技術推廣、農業綜合服務、農業農村事務服務、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靈芝是我省重要的食用菌栽培種類,抓好靈芝生產管理,對推動鄉村富民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為指導各地切實抓好靈芝生產管理,我中心聯合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制定了《全省靈芝生產管理技術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參照執行。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25年3月31日
全省靈芝生產管理技術指導意見
靈芝是我省重要的食用菌栽培種類,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為指導各地切實抓好靈芝生產管理,根據我省氣候條件和靈芝生產特點,現制定技術指導意見如下。
一、靈芝生產管理技術措施
(一)栽培場地與設施
1.栽培場地。一般應選擇交通便利、通風良好、光照充足、水源方便、無污染源、無粉塵、排水通暢的地方。
2.栽培設施。采用日光溫室大棚、簡易拱棚或鋼結構控溫大棚等設施,配套遮陽系統、加濕系統等。
(二)栽培季節
根據靈芝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對溫度的要求,各地可依據本地氣候條件合理安排栽培季節,一般3~4月開始制作栽培袋,5~9月份栽培出芝。在有控溫條件的鋼架結構大棚設施內,可進行周年生產。
(三)品種選擇
選擇高產、抗逆性強的赤芝或紫芝品種并確保菌種質量。從正規、有資質的單位購買菌種。菌種要求菌絲潔白、粗壯,生命力旺盛,無病蟲害感染、菌齡適宜。
(四)菌種菌包規范化生產
在靈芝菌包生產的關鍵時期,各地要提前統籌謀劃,指導大型食用菌菌包加工企業做好生產物資準備以及有關菌包生產設施設備的配套、維護等工作,同時推進菌包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確保菌包產得出、供得上、質量有保障。
1.原料選擇。短段木栽培選擇適宜的殼斗科闊葉樹樹木,將木材鋸成30厘米長的短段木,采用機械破開2~4片,每片厚度5~8厘米。袋料栽培選擇玉米芯、木糖醇渣、闊葉樹木屑、棉籽殼等原料,要求新鮮和無腐爛霉變,玉米芯、木屑需提前粉碎至粒徑2~5毫米。
2.栽培配方。推薦配方一:玉米芯40%,木糖醇渣40%,麩皮7%,玉米粉7%,石灰3%,石膏2%,過磷酸鈣1%;配方二:棉籽殼44%,木屑44%,麩皮10%,蔗糖1%,石膏粉1%;配方三:木糖醇渣78%,麩皮15%,豆粕5%,石灰1%,石膏粉1%。
3.拌料裝袋。袋料栽培,根據培養料配方準備主輔料,木屑、玉米芯提前2天預濕,然后按比例混合拌勻,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堆放2小時后機械裝袋,裝料松緊適宜。短段木栽培,段木的含水量需達40%~45%,如段木太濕需晾曬,太干可用石灰水浸泡。裝袋時袋子底部加適量木屑,將不同厚度的段木搭配裝入袋中塞緊為止。
4.滅菌。裝袋后應及時滅菌,常壓蒸汽滅菌,100℃保持12小時,然后燜12小時,自然冷卻至室溫再出鍋;高壓蒸汽滅菌,0.15MPa滅菌3小時,自然降至0MPa開鍋取袋。段木菌包出鍋后,需及時檢查菌包內是否會有積水,若有應及時排去,發現袋子有破損的及時用膠布貼補或另外再套菌袋,當菌包溫度降到30℃以下時即可接種。
5.接種。滅菌后的菌包冷卻至室溫后,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接種兩端或一端接種。選用固體菌種時,每袋接種量為20~30克;選用液體菌種時,每袋接種量為15~20毫升。段木菌包接種時,菌種要緊貼段木切面。
6.菌包培養。菌包培養期間,溫度保持在25℃,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每隔7~10天翻袋檢查一次,發現污染菌包及時清除處理。袋料菌包一般培養28~35天菌絲即可發滿料袋,段木菌包一般培養80~90天菌絲即可發滿料袋。
(五)出芝管理
靈芝的栽培方式可采用墻式栽培、立體網格架栽培和脫袋覆土栽培。
1.墻式或立體網格架栽培
(1)擺袋。將發滿菌的菌袋墻式擺放于棚內畦埂上,碼垛6~8層高,垛間距70~80厘米。立體網格架栽培直接將菌包擺放在網格架上。
(2)開口。排袋后靜置2~3天,要及時開口。墻式栽培可采用兩端開口,用消毒刀片沿袋口扎繩內側垂直割下,形成一個直徑2厘米的圓孔,切口平整。立體網格架栽培一端開口方法同兩端開口一致。一般菌袋開口7~10天,菌袋開口端出現原基。
(3)原基期管理。原基期環境溫度控制在23℃~28℃,空氣相對濕度85%~90%,每天通風換氣;保持芝棚里有散射光照,光照強度500~2000勒克斯。著生位置比較差的多余原基用消毒刀片一一削去,削口整齊,每個袋口只留一個健壯的原基,不要弄傷保留的原基生長點。
(4)出芝期管理。出芝階段,溫度宜控制在25℃~28℃,最高不超過30℃,最低不低于23℃。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90%,剛現蕾時可采取向大棚走道灌水方式增加濕度,每隔3~4天,向棚內走道灌水一次;開片期可在棚內噴霧狀水,不可噴“關門水”,以免發生病害。通風方面,每天需通風3~4次,每次通風1小時左右,二氧化碳濃度應控制在0.1%以下。光照方面,靈芝子實體形成需要光照的刺激,散射光可以誘導早出芝、多出芝,光照強度應控制在700~1500勒克斯為宜。
(5)成熟期管理。適宜條件下,經過40天左右的生長發育,菌蓋邊緣白色生長圈逐漸消失,邊緣開始增厚,菌蓋木質化加重,并伴有少量孢子粉開始彈射時表明子實體成熟。子實體成熟期要適當控制通風,保持環境溫度25℃~30℃,空氣相對濕度75%~85%,防止高溫高濕霉菌發生。
(6)采芝。靈芝成熟時,要適時采收。采收時從芝柄根部剪斷,留柄0.5~1厘米。如果需要采收孢子粉,可安裝風機收集孢子粉,孢子粉采收期一般為40~50天。待孢子粉采收結束后進行子實體的采收。
(7)轉潮管理。如不采收靈芝孢子粉,第一潮靈芝子實體成熟后立即采收。采收后整理料面,停止噴水3~4天,待菌絲恢復生長后,再進行溫度、水分、通氣、光照管理,一周左右可進入第二潮。
2.脫袋覆土栽培
(1)整畦。在栽培棚內去除雜草、石塊、瓦礫等雜物,翻土深20厘米,做畦開溝,畦高10~15厘米,畦寬100~120厘米,畦長根據場地決定,兩畦間溝寬40厘米、深30厘米,四周挖好排水溝。
(2)擺袋。脫袋時用刀劃開袋膜,可以半脫袋,也可以全脫袋。采用半脫袋時,將袋子一半割掉,脫袋的一端面朝下按照袋間距10厘米,行間距15~20厘米排放在畦床上,未脫袋的一端朝上。采用全脫袋時,將菌袋平臥橫埋或豎直立埋于畦床內,橫埋時菌袋橫斷面相對排放,間隔3~5厘米,豎埋時菌袋間距6~8厘米,行間距10~15厘米,排列整齊,上下高度一致。
(3)覆土。菌袋擺放完成后,在菌袋間隙及周圍填充干凈的表土或沙土。采用半脫袋時,未脫袋的一端露出土面2~3厘米;采用全脫袋時,要將菌棒完全覆蓋,覆土厚度2~3厘米。覆土后淋透水一次。
(4)搭棚覆膜。栽培完成后為保持畦內溫濕度要搭建拱棚。根據畦床的大小,可選擇搭建小拱棚或中拱棚,棚上覆一層塑料薄膜。
原基期、出芝期、成熟期、采收、轉潮等管理等方法同不脫袋墻式或立體網格架栽培。
二、病蟲害綜合防控
堅持以環境控制、栽培、物理、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綠色防控原則,實施綜合防控。如選擇抗病品種,保持生產環境清潔衛生,在種植靈芝前對空棚設施或場地環境進行清理消毒和防蟲處理,滅菌要徹底。在設施內通過安裝防蟲網、懸掛粘蟲板(30×20厘米)、頻振式殺蟲燈(15 W)、黑光燈(20 W~40 W)、設置糖醋液等誘殺害蟲,注意出芝期間禁止使用任何化學藥劑。
三、科學防災減災
靈芝生長期間正值氣候不穩定、多變季節,高溫、洪澇等災害性天氣可能發生,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提前做好應對措施,減輕災害損失。
(一)高溫應對措施。發菌期要防燒菌。最大限度降低發菌室內的溫度,定時進行通風換氣,有條件的可以采取增加發菌室頂部及四周遮蔭層厚度或在發菌室頂部進行噴水等措施降溫。在出菇期遭遇高溫,除加強棚體降溫措施外,可在棚體周圍挖溝,引入低溫循環水降溫。當溫度超過出菇溫度,不適宜出菇時,可降低濕度,暫時進行休眠管理,并采取遮陰、定期噴水措施保護菌絲活性,待條件適宜后再進行出菇管理。
(二)洪澇應對措施。菇棚已損壞倒塌的,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盡快修補或重新搭建。及時疏通菇棚內外排水溝,清除菇棚內積水,有條件的盡可能將菌包轉移到高處,嚴防浸水泡水。積水排完后,要及時清理雜物和污染菌包,保證菇棚清潔。在棚內及棚四周撒生石灰粉消毒,適當降低空氣相對濕度,防止病害傳播。加強菇棚通風管理,保持棚內空氣新鮮,促進出芝中期靈芝開片生長、出芝后期靈芝子實體增厚高產。對已成熟的靈芝子實體應及時采收并晾曬。